通过网络平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之法律责任的思考

VSole2023-03-15 09:32:49

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再加上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侵犯国家安全、企业机密、个人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涌现。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刑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为基础的法律体系,但鉴于网络世界的行为多样性、隐蔽性、扩散性、惩治困难性,亟须加强现有法律之间的衔接配合,在法秩序统一原理的支配下,严密法律惩治体系,有效应对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传统的刑事司法秉持技术中立的原则,对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侵权行为适用避风港规则,处置极为轻微,但伴随着司法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对网络侵权犯罪行为的惩治愈发严厉,刑事方面,通过预备行为实行化、共犯行为正犯化等提升处置力度;民事方面,不断拓展网络平台的责任认定范围,并提高惩治力度。通过刑民并举的方式强化对网络平台责任的认定及处置。

一、通过网络平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之法律责任

鉴于刑事立法的滞后性、民法体系的原则性、司法解释的僵化性、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导致实践中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害严重。义务与责任密不可分,对网络平台责任的认定,需在明确法律义务的基础上加以确认。具言之,网络平台具有以下法律义务:

第一,审核义务。网络平台作为供应商,同时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负有对信息发布内容进行审核的义务,当其发现所发布的信息中存在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个人隐私的情形时,要及时予以消除、切断,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同时向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等报告。第二,禁止义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范围以及“情节严重”的认定等进行了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实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以及民法典也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对侵权、犯罪的相关责任进行了概括规定。此类法律、司法解释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循的义务。当今社会,公民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快捷化,公众的知情权也更为顺畅,但一些公众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通过网络犯罪对抗权威、对抗社会,如对接收信息肆意修改、捏造、传播,导致三人成虎,侵权犯罪行为不断滋生。对此,平台要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遏制此类行为,绝不能以技术中立等为借口,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参与者、协助者。第三,证据保存及协助义务。对于侵权犯罪行为,尤其是涉及不特定被害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向公安机关及时报案之外,网络平台要及时固定、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第四,参与社会管理义务。平台还负有协助政府机关对网络空间进行整顿、管理的义务,并要对虚假信息、违法犯罪信息等实施删除、辟谣等管理行为(应对行为)。同时,协助政府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如通过官方声明等形式来制止谣言传播,引导公众理性传播信息,客观理性地对待争议事件。

二、通过网络平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之侵权与犯罪的界分

大数据时代,鉴于行为方式的趋同性、危害后果的滞后性、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导致网络侵权、犯罪的界限愈发模糊,现实世界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犯罪形态在网络世界演变为“单一行为侵害不特定被害人”的形态,导致危害后果指数增加,亟须充分发挥民法典、刑法的协同效用。对于网络侵权与犯罪的界分,应结合以下因素加以认定。一是网络行为方式。行为是认定犯罪的基础和前提,网络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借助网络媒介,网络行为可以产生现实世界所无法想象的危害性,如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鉴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快捷性,再加上中间人的推波助澜,其危害后果可以成倍增长,对其造成的侵权与犯罪的界分要结合行为手段的危害性、复杂性、恶劣性综合加以认定。二是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刑事犯罪领域,刑法上的违法性必须具有值得科处刑罚的“质”与“量”,具有可罚的违法性。刑法保护的法益,往往需达到情节严重方可满足“入罪”条件,也即“质”达到具有可罚的违法性,尤其是法益涉及群体性或公共性时,涉及由量变到质变的边界认定,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通过网络手段非法获取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方构成犯罪,如果没有达到此“量”的标准,则不构成犯罪,故刑事犯罪的危害后果要满足“量”与“质”的统一。否则,具有危害后果且属民事规制范围的可通过一般民事侵权予以处理。

网络平台侵犯的法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兼具公共性、秩序性与个体性的多重特征,对我国法律体系及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针对司法实践中通过网络平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危害行为,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应结合网络平台特征、法律责任、侵犯犯罪界限等,有针对性地提前预防、加以规制,在惩治网络侵权犯罪的同时,营造和谐、规范的网络创新环境,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网络犯罪法律
本作品采用《CC 协议》,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
2023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2023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守法经营。
意大利信息安全协会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网络犯罪造成的相关损失超过6万亿美元,而2020年这一数字估计为1万亿美元。意大利防务、安全和航空航天巨头莱昂纳多公司首席执行官普罗富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在线活动激增,“过去两年来的网络安全威胁成为疫情的‘附带损害’”。
据外媒报道,暗网仍然活着,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危险。新研究强调了被盗数据的价值和一般网络犯罪行为在过去六年中是如何演变的。近日,云安全公司Bitglass通过发明了一个出售登录和密码数据的虚构身份重现了2015年的一个数据追踪实验。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审查的十大要点作者:任留存、戴奎来源:节选自任留存、戴奎《网络犯罪办案手册》,法律出版社20
数字时代下,网络安全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印度作为同样有着庞大网民数量的国家,其网络安全体系对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当下,印度正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组织结构、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加速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形成以《信息技术法》为核心的多部门法律体系,以《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为中心的政策规划,以总理办公室为枢纽的组织结构,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从发展趋势来看,印度网络安全体系深受网络犯罪影响,并呈现出体系不平衡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系统阐述了事关网络安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网络安全法、密码法、数据安全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产业生态初步构建,产业结构逐步合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确立,人
数字权利组织Safenet将Bjorka事件称为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数据泄露案件,如果不是如此普遍,可能会更令人震惊。Kominfo和国家网络和加密机构没有对评论请求作出回应。一些国家部门被授权保护公民私人数据的某些部分,这些部门包括Kominfo、BSSN、内政部和国家警察。同时,内务部作为所有印度尼西亚人的民事记录的持有者,预计将拥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安全系统。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数字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数字购物、数字会议、数字娱乐、数字医疗、远程学习等数字经济形式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化。目前,大约有 40% 以上的联合国成员国都制定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15% 以上的成员国出台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
第320期你好呀~欢迎来到“安全头条”!如果你是第一次光顾,可以先阅读站内公告了解我们哦。欢迎各位新老顾客前
VSole
网络安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