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双碳”理念作为发展目标,要把发展绿色金融落实贯彻到全行业,推动金融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本文以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发展为基础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提出运用数字技术来解决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对数字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提出对策,为绿色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数字绿色金融和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持续升级给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方向,是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数字技术,就是用来代替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机械语言”,也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剖析。其中,智能化是其最显著特点。设置信息程序对数据进行归纳和分类等,彻底取代了手工,电子信息技术正逐步被运用到各个行业。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本文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环境为依据,在尽量避免由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引起的风险问题的前提下,对环境风险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考虑。绿色金融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也是金融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为:市场参与者日趋多样化,产品种类日趋丰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绿色产品的价值。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的范围正在扩展,其创新水平和渗透率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绿色金融的行列。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角度来观察,我国绿色金融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此过程中,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努力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以“绿色信用”为主要内容,尽管它在国内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我国的绿色信用制度也在逐步健全。另外,随着我国“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实施,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的市场潜能正逐步被激发出来。

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挑战

1.制度不健全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效率

在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进行赋能的过程中,数据和信息是最主要的依据。但是,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制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数据和统计的标准。绿色金融涉及多部门的监管,而各部门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其指标的制定,须要加强数据的规范化。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公布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和中国银保监会于2020年公布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修正),两者的统计口径均有较大差别,造成了各金融机构上报数据的困难,并降低了其统计集成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二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现有公开发布的一些绿色金融数据,由于其统计口径、数据规范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不但加大了相关部门的搜集与分析费用,还影响了其运作效率。三是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体系,导致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

2.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尽管在信息化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覆盖范围、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30年来,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从语音通信到万物互联,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并且在手机通讯方面有着显著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我国“宽带中国”建设以来,乡村地区的宽带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而偏远贫困地区的宽带覆盖率仍然很低,城乡之间的数据差距仍然很大。第二,我国的网络业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网络业务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第三,我国的数据中心与计算中心的建设,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由多个大数据中心组成的全国性大数据中心系统,而智慧计算中心的构建尚处在计划和布局的过程中。就数码科技而言,除了5G、数据存储等占主导地位之外,其他科技都还处于“短板”与“卡脖子”状态。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在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绿色金融”发展中,海量的信息被采集与储存,使得信息的安全性与隐私性受到极大的关注。首先,理财公司必须了解顾客的财富、年龄、健康状况;这些敏感的、比较隐私的资料,如教育、投资、交易等,都会被储存并进行分析,以便为他们的营销提供帮助。同时,在收集、存储和分析信息时,一旦出现信息泄漏或者被人窃取,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对银行的客户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一些信息必须在多个机构、多个部门进行交换与分享,例如,在“绿色供应链”融资的模型中,就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合作伙伴等实现相互交换与分享。为了保证使用者的个人隐私权,防止资讯被使用者所利用,必须加强资讯的保密与保密机制。

4.缺乏数字技术人才

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绿色金融发展,迫切要求有一批对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都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当前的金融行业中十分匮乏。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中,对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拥有广泛的金融专业知识,又要拥有与生态有关的知识。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尽管当前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均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缺乏复合型的绿色金融技术人员,使得对绿色金融技术进行赋能的数字技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

应用的策略建议

1.健全市场制度体系

一是对数字金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尽管国家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搭建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架构,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专门为其发展而出台的指南,缺乏对其的顶层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或指南来引导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二是对绿色金融的相关规范进行协调与改进,以提高两者的结合效能。在我国,首先,应制定出一套绿色金融的统一规范,对其定义进行细化,逐步与国际接轨;其次,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以提升金融科技的信息利用效率,减少金融科技的信息搜索费用。再次,健全各产业分类的配套体系,弥补各产业分类体系之间的不足。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应当制定更加完善和详细的制度规范,保证金融机构在数据保存和使用方面的操作规范性,保护用户的隐私,促进数字技术对绿色金融的赋能。

2.完善绿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搭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为绿色金融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一方面,建立绿色信息统计平台、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绿色金融业务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统计,为绿色识别、金融监管等提供必需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搭建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的信息对接平台,实现不同渠道间绿色融资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绿色融资效率。二是要构建一个多层级的计算设备系统,使计算能力得到持续提高。通过对数据中心集群的研究,建立多层级计算能力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数据供给能力和数据利用效率。

3.引入监管机制提高绿色金融环境监管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引进沙盒监管体系。监管沙盒是金融机构为了保护客户权益和防范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放松,使其能够在一个真正的市场中对金融产品进行检验的制度。利用监管沙盒技术,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促进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将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数字技术引入到研发中,可以帮助人们在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大规模推出之前,更好地理解其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减少在产品推出后的监管协同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监管单位,创建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将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相连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造了数据可追溯、可比较、可计量的绿色信贷业务信息管理平台,解决了目前绿色金融数据监管考核难问题,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4.培养绿色金融科技人才

在国家层面,一是以建立交叉学科为途径指导教育系统,强化对绿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强对我国绿色金融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的培养、资格证书的考核,推动“产学研”结合。三是要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技术与世界接轨,注重对国际型人才的培育。

在金融公司方面,一是要持续提高其员工的业务素质,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与考核,提高员工在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职业素质。二是加强对高素质、高水平的绿色金融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入,制定具有良好诱惑力的工资制度,以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吸纳更多的人力资源,为未来的绿色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