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框架护航业务发展与数据安全

VSole2022-02-11 10:13:54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3.0背景下,银行大量采用移动终端进行展业和办公活动,开放性的服务界面扩大了网络暴露面。在如今愈演愈烈的内外部威胁态势下,新的风险势必导致企业信息资产风险持续加剧。另外,随着我国密集颁布各项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监管力度愈来愈强,持续收紧的行业监管也是银行安全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安全课题,银行领域的移动安全体系建设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

新业务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1.数据价值决定风险指数。银行企业内部数据价值被低估。传统移动安全往往关注金融活动领域,但从数据价值衡量,企业经营数据和批量的客户隐私数据更具吸引力。这些数据在复杂的人员、设备、系统之间频繁流动起来,原本只能存放于内网终端和数据中心的数据不得不面临在员工的个人终端留存,业务数据和个人数据甚至混在一起,业务数据的机密性难以保障,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大幅增加。

近年来外部攻击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和链条化趋势。由于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接入网络固有的开放性,渗透攻击的案例举不胜举。当然,我们还得关注内部威胁。内部人员有意无意的数据窃取和泄露也屡见不鲜,由于移动应用的便捷性,内部人员更容易利用系统身份和权限管控上的漏洞,通过“合法权限”对数据进行滥用和窃取。

2.安全监管环境持续紧缩。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者,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亦承担着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的义务和责任。目前银行内部客户信息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的操作风险。近几年,国家和四部委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多个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同时,金融领域也加大了移动应用和个人隐私数据等方面的监管与治理工作,陆续出台《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规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等。

3.降本增效引发的新风险。企业移动化使得业务效率显著提升,降本增效成为首要课题,配发终端模式的高昂成本问题凸显。在“全民”营销的环境下,使用客户经理自带设备的BYOD模式为“降本”提供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BYOD模式使金融行业的内部业务数据被转储在个人移动设备上,成为可被传播、利用以及共享的电子信息,员工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不分离,企业数据加密不完善,部分数据存在明文存储现象,个人设备中又安装众多存在未知风险的应用,大多数企业移动应用通过单点登录“一次授权,长期使用”。

稳步实施“五个可信,一个持续”

零信任架构本是“舶来品”,先进的管理思维进行本土化落地需要在安全管理意识上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边界防护理念,联动众多“孤岛式”安全能力,让安全渗透业务过程,成为零信任体系建设的三个重要的课题。民生银行在零信任架构实践中找准切入点,从企业级移动安全领域入手,沿着“设备—应用—数据”的逐级管理目标稳步前行,建成以企业级安全工作空间(SWORK)为支撑的技术平台,同步建立健全“设备”“应用”“用户”3个维度的管理制度以及流程。建设路线如图所示。

图 民生银行零信任体系建设路线图

第一阶段:身份可信,设备可信。重点建设身份认证、数据安全、安全传输、应用抗攻击等“点状”防护能力,形成面向全集团的统一身份认证和移动终端管控(MDM)能力,同时将部分操作、管理权限下发到分支机构,形成“服务集中,分级管理”的特色机制。

第二阶段:应用可信,环境可信。构建企业级安全工作空间平台(SWORK),通过客户端代理模式对业务应用进程实现“零集成”安全赋能,将可信设备标识、安全传输、安全存储、环境感知等安全底座能力通过可信发布流程无感知嵌入业务应用。

第三阶段:业务可信。持续补充SWORK平台能力,在网络层铺设安全代理网关,收口业务服务,基于访问数字身份、访问内容长度、访问服务频度等上下文信息进行校验,同时对全流量进行加密,实现应用数据传输层面的透明安全赋能。

第四阶段:持续评估。在SWORK平台扩展可信访问控制台,构建移动安全“大脑”,综合多数据源对应用访问信息进行持续可信评估,联动终端威胁感知和身份认证等基础设施实现业务风险实时处置,将安全能力聚合到业务流程的内生安全机制。

零信任体系促进业务高质量发展

民生银行从“管控”和“服务”的双视角出发构建零信任体系,围绕安全合规和服务一线两个中心目标全面助力移动运营BYOD模式的大力发展,实现让业务“降本”,让合规“增效”。

在安全管控方面,建设集中、规范化的企业级可信应用市场,统筹移动终端和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面向业务、开发和安全的运营操作界面和管理视图,落实设备管理、应用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管理和隐私管理五层管理框架,践行了移动安全管理方法论。

在业务价值方面,降低新增配发设备比例,让客户经理可以在不改变使用习惯的情况下通过BYOD模式开展经营活动,切实有效地保护了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敏感数据的合规管理;降低安全能力建设成本,业务应用运行在SWORK客户端代理构建的可信环境中,为移动展业应用提供安全存储、安全传输等基础安全服务,同时通过安全相机、安全相册等业务套件提供证照拍摄、定制水印、数据应用级隔离、数据定时销毁等场景化的安全能力,让业务开发“零集成”,让业务使用者在可信的环境下开展移动运营工作。

在扶持创新方面,SWORK通过“试验田”模式,为可接触到生产数据的创新应用提供可控、真实的运行环境,结合数据沙箱、访问控制、权限管理和行为审计等手段,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为应用营造一个合规展示的平台,助力业务应用创新发展。

零信任架构面向新挑战的展望

如今不仅是移动时代,更是融合时代,单一场景下使用单一的互联网终端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形态的快速演化,用户更倾向于自由地交替使用不同终端来满足差异化的业务需求。融合已经成为了时代特征,各种互联网硬件终端、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和使用场景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其相互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基于ARM和X86架构的CPU已突破手机终端被应用于笔记本平台,鸿蒙操作系统提出分布式理念让移动应用一键实现跨终端、跨平台发布,多端协作和客户体验开始进入新的纪元。“设备无关”的数据和操作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操作体验,同时也放大了系统环境之间的安全能力差距,将零信任架构的管理能力扩展至桌面终端甚至边缘设备是分布式安全时代的新课题。

构建零信任体系的核心是数据安全,技术支撑和管理体系建设应该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安全应内生于业务,根据业务发展的动向不断创新,快速迭代。万变不离其宗,在新的安全形势下秉持零信任的理念,坚持以“身份”为基石,以“数据”为核心,对业务安全访问进行持续信任评估和动态访问控制,不断充实数据源,持续训练“零信任大脑”,必将从容应对互联网的新时代。

信息安全数据安全
本作品采用《CC 协议》,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次年会由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指导,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承办。网络安全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底座,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托底的重担,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办好本次大会,充分发挥专委会在服务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发展需要,促进学术成果交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作用,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夯实网络安全防线,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强国”。
信查查通过多年在网络安全行业的耕耘,成为了众多单位、电信、银行、电商、高等院校、医院、企业等单位的长期合作伙伴。从个人层面来看,网安问题会带来私人信息泄露,进而威胁生命、财产安全。从政企层面来看,关键数据资产的泄露可能招致国家网络信息系统被攻击的危险,尤其是针对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会导致重大国家安全事故。
构建安全数据底座,护航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为活跃的新型生产要素。
本指南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DSMM)制定,以数据为核心,重点围绕数据生命周期,从组织建设、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人员能力等四个方面,提供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指南,为组织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指引制定背景随着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相继出台,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基本原则在过程域划分原则上,指引中的数据存储阶段涵盖了数据删除和数据销毁两个环节,进行了部分环节的合并与调整。同时指引还针对数据安全管理部门、合规风控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明确了各部门的数据安全管理职责的责任划分,建立了数据安全工作分工协作的机制。
遇到的考验与挑战数据安全治理咨询现状数据安全治理指的是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个人数据风险评估等与数据安全相关的咨询服务。为解决客户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及数据风险评估,明朝万达提供了一整套的底层基础能力,支撑对客户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和数据风险评估的数据安全领域的咨询团队、专用工具集、方法论和经验沉淀、数据安全产品及研发团队和驻场人员。
数据时代,数据自身安全以及数据保护的安全成为关注的重点,工业化互联网数据安全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数据安全法》的正式颁布,数据在安全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中,数据信息安全强调保护数据资产不受意外或未经授权的访问、更改或破坏,确保其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流入控制系统的信息必须受到充分保护,同时还要保护物理过程的安全性和弹性。
数据安全问题涉及公众利益、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亟需规范安全管理,加强安全防护。而数据安全标准是开展数据安全管理、规范行业数据安全要求、指导企业提升数据安全能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内外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大量企业的商业利益、声誉受损。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相继颁布,监管力度不断升级,企业逐渐意识到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2021年开展的企业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现状进行整理,总结企业数据安全治理工作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工具等方面的现状与趋势,提供能力提升思路,以供业界参考。
作为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法律,《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体现了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对安全的关键需求,为我国数据安全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指引。
VSole
网络安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