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更须守护数据安全

安全小白成长记2022-08-01 00:00:00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算法推送……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融入社会生活,伴随着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海量数据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大量收集、存储和利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由此成为人工智能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高效和便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扎紧守护个人隐私和公共数据安全的藩篱?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2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探讨。

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挑战诸多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看来,数据、算力、算法和知识、运用、理论六个要素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工智能2.0发展的新生态。其中,数据的地位不言自明。

然而,在人工智能不断走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时,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应用也越来越面临诸多风险。“概括来说,数据安全问题体现在五个方面:可复制、易泄露、来源广、危害大、监管难,这是由数据的特性决定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研究所研究员董贵山说。

在具体危害表现上,一方面,最常见的是对数据保密性的侵害,如在金融领域,通过网络窃取人工智能系统用户的交易账单、理财情况来了解其个人资产状况和基于在线行为的支付意愿,从而快速有效地定位金融诈骗的受害者和目标群体;或是通过各种网络漏洞,窃取大量用户的指纹、虹膜、面孔、身形等个人隐私信息数据用于犯罪;也有一些手机应用软件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用于商业目的。

另一方面也有对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侵害,如通过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窜改、造假和干扰,对投入应用的人工智能系统输入非真实的训练数据,以获得与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利用所获取的数据,也可能出现更改、拼接、制作高度逼真的假视频或音频,用于视频、语音诈骗乃至扰乱社会治安稳定等情况,这一问题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说。

实际上,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存储、利用等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加不利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治举例,如研发智能超声技术——运用机械手臂进行胸腔和腹腔的超声波扫描,需要为系统提供大量的人体超声扫描数据,但若训练数据中掺杂着许多非正常或不规范的样本,则最终的技术效果将大受影响,这也成为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一个关键因素。

安全立法监管进入快车道

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智能时代,扎紧安全的藩篱,法律无疑是红线。

“挑战之下,我们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数据治理领域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法律法规框架。”吴沈括介绍,近年来施行的民法典对肖像权、声音权、隐私权和虚拟财产保护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制,而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陆续施行,表明了我国在数据安全立法方面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而《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也于今年被列入到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

然而,在专家看来,在法律规制方面,尚有一些亟待明确的问题。如数据的应用价值和伦理判断,刘治举例,在智能医疗的应用上常需要许多医疗数据,这些数据在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亟须进一步进行确权,明确每一类数据的可利用范围,这样才能在法治监管下,让这些大数据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

“相较于以前,对这些数据的应用价值和伦理判断评估,是不曾出现过的新要求,所以,不再是‘技术归技术、法律归法律’,而需要有一个价值综合评估的过程。”吴沈括说。

而在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惠志斌看来,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技术,需要在确保人类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让技术向前发展。其中既需要以人为本,也需要责任明晰,隐私保护、算法公正的问题不仅需要法律规制,也需要技术支撑,而这一切仍需各方努力,任重道远。

对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卿昱介绍,“十四五”我国已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重点专项,围绕一系列安全挑战开展基础性研究。其中,在安全治理方面,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数据垄断、滥用和泄露等问题,重点突破重要数据的安全保障、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跨境数据流动的安全等核心技术,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

法律规制和标准设立亟待完善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法律问题。”吴沈括建议,从长期来看,需要构建特定化、专门化的法律体系,甚至为人工智能立法。而从当下看,对于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现有的相关立法规范,修正现行规定或增加新的执法指南和司法解释将其纳入;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构想和设计迫切需要的专门规则,从国际治理和国内治理两个角度,引入新的特别条款加以应对。

同时吴沈括认为,在进行法律规制时,介入产业领域也应恪守技术中立原则,对于安全风险未超过社会的相当性、控制度和容忍度的,不应扩大干预打压;立法应具有前瞻性,关注突出的潜在风险,探索适当的早期干预,如违法预备行为的识别与阻断;在立法、执法以及司法过程中必须注重实现各项法律规范体系性的相互衔接和适用延展性。

而在浙江省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铁明看来,形成数据安全的标准也至关重要。“归根结底,要让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变得有秩序,要标准化,不仅需要给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也要有明确的机构对数据进行标准规范化,而随着技术又往前走,标准也要随着继续发展提升。”

董贵山则建议,在人工智能法规制度和数据标准的建设上,对于数据的有效流通、利用方面也要及时跟进。“有良好的数据生态和数据安全生态,才能孕育出强大的人工智能,同行业或者跨行业的数据流通和应用才能支撑更加复杂的人工智能训练和数据化转型的要求,由此促进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数据安全人工智能
本作品采用《CC 协议》,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
7月16日—18日,“创新赋能·科技自强”——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2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隆重举办。在颁奖盛典上,共有66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其中,网络空间安全技术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与数据安全挑战”,由电子科技大学和安恒信息承办。数据安全工作需要监管机构以及社会企业共同努力,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强化数据安全治理。
7月9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安全高端对话”论坛上,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发布《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与监管机制研究》报告。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生产和生活方式。数据是驱动本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安全决定了人工智能安全。人工智能发展与数据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有必要加快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研判,在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强数据安全监管与治理。
美国 OpenAI 公司 2022 年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品 ChatGPT,凭借拥有高质量文本内容的输出能力,能够精确、高效地完成分析、翻译、撰写代码等工作,引发了广泛关注。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由此成为人工智能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2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探讨。实际上,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存储、利用等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加不利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法律规制和标准设立亟待完善“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法律问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信息安全研究和推进机构,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编制了《数据安全白皮书》,全面分析了我国数据安全产业基础、防护关键技术、法律法规体系现状,从提升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加快研究和应用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主权的支撑保障作用等三方面展望数据安全发展未来,提出了数据安全发展倡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积极推动我国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使人惊呼“未来已来”。
2月25日,第六届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海南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副厅长符革致辞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孔志印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挑战与对策》的主旨演讲。安恒信息AiLand数据安全岛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如何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解决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两大业界难点。
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是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基石,然而国家间数据流动往往伴生着数据控制权的转移,必然涉及国际数据安全互信和规则认同。积极提升在全球数据安全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推动构建有利于本国数字经济发展利益的国际制度格局,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必然选择。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数据安全规则影响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数据安全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重点分析国际数据安全
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应邀参加会议,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发表主题演讲,并发布《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白皮书》。
安全小白成长记
暂无描述